牧区水利尚需多方“助推”

0
2003-06-17 13:25
在牧区,打一眼50米的深井,发展30亩―50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需投资3万―5万元,一般4年左右能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很显著。但许多牧民反应缺乏启动资金,贷款无门。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牧区水利工作底子薄,往往一户牧民要负担几百亩、上千亩的草原生态保护任务,一次性投入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和计划、财政、信贷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扶持。

内蒙古目前正在组织异地搬迁生态移民,选择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安置极度荒漠地区的生态移民。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多数牧业旗县经济落后,靠自身财力难以建设配套的灌溉饲草料基地,搬迁规模很小。阿拉善盟副盟长王金喜介绍说:“阿拉善盟有27万平方公里,从事牧业生产的人口不到3万人,真正把这些人移出来,采取保护性措施,自然恢复生态,是治理沙尘源最好的办法。”盟里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设以水为中心的人工绿洲,扩大移民规模。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为保护胡杨和梭梭林,对集中连片的天然胡杨封闭保护。准备迁出沿额济纳河流域胡杨林区内的有500多户牧民。2002年旗里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胡杨林区内的牧民全部迁出,为安置这些移民,正在发展4万亩饲草地,配套打井通电,根据牧民的劳力状况和经营能力,给每户牧民划分30亩―50亩左右的饲料地,引导牧民向圈养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资金限制,这些各方面效益显著的项目进展较慢。

负责编制全国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的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介绍,牧区水利建设要坚持以国家投资为导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草原生态水利建设。

水利部牧区水利研究所所长包小庆等专家认为,毛乌素沙地经过20年建设以水利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在1999年―2001年三年大旱中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为我国浅层地下水富集区建设牧区水利恢复生态树立了样板。但水资源匮乏区则存在农牧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地下水开采成本高且水资源储量有限,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扶持类似地区生态建设的同时,确保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应加大移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