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河湖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4月18日-4月22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
1.“河湖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 “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4月18日
附件1:
成果名称:河湖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防汛保障与农村水利中心、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王战友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防汛保障与农村水利中心 |
项目负责人,组织河湖数字化技术、河湖问题识别诊断智能化技术、河湖高效协同治理智慧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 |
2 |
郑泳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完成人,主导河湖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河湖问题识别诊断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
3 |
单森华 |
高级工程师 |
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
本成果主要完成人,主导河湖高效协同治理智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河湖问题识别诊断智能化技术研究 |
4 |
陈亮雄 |
教高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完成人,组织河湖划界技术和河湖四乱识别模型库研究 |
5 |
黄东 |
教高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完成人,组织河湖数据模型、质量控制方法和健康评价模型研究 |
6 |
林灿文 |
高级工程师 |
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负责河湖数据融合共享、河湖协同治理智慧化技术研究 |
7 |
宫鹏杰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负责河湖数据模型研究和推广应用 |
8 |
孙秀峰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负责河湖划界特征线要素精准提取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
9 |
魏俊彪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编制河湖划界技术指引,参与河湖四乱识别技术研究 |
10 |
孙小磊 |
高级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河湖数字化技术、智慧河长的推广应用 |
11 |
高仁强 |
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河湖划界技术和河湖四乱识别模型库研究 |
12 |
庄文鹏 |
高级工程师 |
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河湖事件匹配模型、河湖事件五级协同方法研究 |
13 |
杨刚 |
工程师 |
广东省防汛保障与农村水利中心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河湖高效协同治理智慧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
14 |
杨冰 |
-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河湖健康评价模型研究 |
15 |
封敏 |
工程师 |
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参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管理平台技术研究 |
16 |
岑栋浩 |
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参与人,参与河湖录入标准判断方法研究 |
17 |
梁汝豪 |
-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参与人,参与河网关系构建技术研究 |
18 |
彭思涵 |
-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本成果参与人,参与五级河长分级分段属性集关联技术研究 |
附件2:
成果名称: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赵 勇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项目总体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负责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研究 |
2 |
沈彦俊 |
教授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
平原区深厚包气带作用下水资源衰减机理解析 |
3 |
翟家齐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预测研究 |
4 |
王庆明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归因识别研究 |
5 |
曹建生 |
教授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
负责山丘区岩土二元介质降雨产流规律研究 |
6 |
刘艳丽 |
教授 |
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负责海河流域降雨变化规律分析 |
7 |
余新晓 |
教授 |
北京林业大学 |
负责海河流域山丘区植被蒸散发演变规律解析 |
8 |
闵雷雷 |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
负责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入渗补给研究 |
9 |
王国强 |
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负责平原区山丘区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研究 |
10 |
李云玲 |
教高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参与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预测规律研究 |
11 |
江利明 |
教授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
负责INSAR深层地下水储量反演研究 |
12 |
任长江 |
副教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山区斥水性土壤入渗机理解析研究 |
13 |
曹国亮 |
副教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平原区包气带增厚对地下水补给影响研究 |
14 |
高学睿 |
副教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海河流域水资源演变预测研究 |
15 |
宋秋波 |
教高 |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
参与深层地下水储量模拟与衰减归因研究 |
16 |
姜珊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指导研究流域遥感影像处理 |
17 |
朱永楠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指导研究大埋深地下水补给规律 |
18 |
何国华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海河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构建 |
19 |
汪勇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地下水模型构建与模拟 |
20 |
王丽珍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指导水循环模型的构建和维护 |
21 |
李海红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城市化对水资源演变影响解析 |
22 |
何凡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水库对水资源演变影响解析 |
23 |
秦长海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地下水位下降对水资源演变影响解析 |
24 |
龚家国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参与山区斥水性土壤试验设计与布置 |
25 |
鲁 帆 |
教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平原水循环演变和大清河流域水资源演变 |
26 |
张 兵 |
副研究员 |
天津师范大学 |
负责土壤水与地下水循环转化模拟与演变分析 |
27 |
马梦阳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研究降雨变化规律及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
28 |
桂云鹏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了农业灌溉对区域降雨变化的影响 |
29 |
李恩冲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提出流域水体提取的遥感追踪算法 |
30 |
刘蓉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提出了地面沉降对承压含水层给水能力影响评估方法 |
31 |
杨苗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山区植被修复后植被冠层截留变化 |
32 |
韩静艳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了流域长序列蒸发演变规律并归因解析 |
33 |
刁维杰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构建了海河流域水循环模型,用于流域水资源评价 |
34 |
常奂宇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不可恢复地下水储量变化 |
35 |
董义阳 |
研究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协助水循环模型的搭建和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