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南方高强度用水区水资源供需博弈优化配置模式与水量分配关键技术”“城市输水系统实时水力模拟与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人工调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4月21日-4月26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
1.“南方高强度用水区水资源供需博弈优化配置模式与水量分配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信息
2.“城市输水系统实时水力模拟与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3. “人工调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4月21日
附件1
成果名称:南方高强度用水区水资源供需博弈优化配置模式与水量分配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丰泽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水务局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陈晓宏 |
教授 |
中山大学 |
项目负责人,水资源系统来水过程不确定性与枯水组合、多要素胁迫的不确定性来需水预测、多元互馈博弈水资源供需协同与自适应配置模式、高强度用水区水量分配理论及模式 |
2 |
赵铜铁钢 |
教授 |
中山大学 |
水资源系统来水过程不确定性与枯水组合 |
3 |
何艳虎 |
副教授 |
广东工业大学 |
基于合作博弈的区域竞争性需水不确定性分析预测及WEAP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
4 |
郑炎辉 |
工程师 |
广州丰泽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 |
来水过程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拟合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报童模式 |
5 |
李深林 |
博士 |
中山大学 |
基于ASFA模型的水资源实时反馈校正配置技术与基于改进破产理论的区域水量分配方法 |
6 |
王兆礼 |
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气候变化下来水干旱演变特征 |
7 |
赖成光 |
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气候变化下来水干旱演变特征与对策 |
8 |
刘丙军 |
教授 |
中山大学 |
多要素竞争博弈的水量分配模式 |
9 |
林凯荣 |
教授 |
中山大学 |
来水过程不确定性分析 |
10 |
刘德地 |
教授 |
武汉大学 |
咸潮和水质约束下的水资源优化调配 |
11 |
涂新军 |
教授 |
中山大学 |
河口区“抗咸抢淡”水资源优化调配 |
12 |
钟睿达 |
博士生 |
中山大学 |
气候变化下来水干旱演变特征 |
13 |
林柱良 |
助理 教授 |
中山大学 |
水资源系统来水过程不确定性与枯水组合 |
14 |
王艺霖 |
工程师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河口区咸潮上溯变化规律及预报 |
15 |
吴杰峰 |
副教授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干旱特征演变与来水不确定性拟合 |
16 |
潘英杰 |
高工 |
深圳市水务局 |
破产理论在区域水量分配中的应用 |
附件2
成果名称:城市输水系统实时水力模拟与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杭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三高计算机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郑飞飞 |
研究员 |
浙江大学 |
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整体攻关以及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凝练 |
2 |
郭新蕾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创新点1和2的瞬变流模型与定位设备技术攻关 |
3 |
朱志伟 |
教授 |
宁波大学 |
负责创新点2的水力模型技术攻关 |
4 |
俞亭超 |
教授 |
浙江大学 |
负责创新点3的漏失诊断与定位技术研发 |
5 |
严晗璐 |
高工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负责创新点1的水力模型研发 |
6 |
韩万玉 |
正高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负责创新点1和3的工程应用 |
7 |
郝新宇 |
正高 |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负责创新点1、2和3的工程应用 |
8 |
张于 |
工程师 |
杭州杭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负责创新点2和3的工程应用 |
9 |
温进化 |
高工 |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
负责创新点2的工程应用 |
10 |
侯金霞 |
高工 |
上海三高计算机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负责创新点4的软件开发与应用 |
11 |
段焕丰 |
副教授 |
香港理工大学 |
负责创新点1管道瞬变流研究 |
12 |
张可佳 |
副教授 |
浙江大学 |
负责创新点3的漏失管控研究 |
13 |
黄源 |
副教授 |
浙江大学 |
负责创新点1水力模拟技术攻关 |
14 |
邵煜 |
正高 |
浙江大学 |
负责创新点1的实时水力模型研发 |
15 |
周华 |
高工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负责创新点1和3的工程应用 |
附件3
成果名称:人工调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黄伟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新陈代谢速率与水文响应关系的生态流量评估技术 |
2 |
彭文启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生态流量分区和分区阈值管理技术研究 |
3 |
刘晓波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遥感解译水面宽的生态流量监管技术研究 |
4 |
吴雷祥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底栖藻类与水文响应关系的生态流量评估技术 |
5 |
王卓微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生态流量保障技术研究 |
6 |
陈昂 |
高工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负责生态流量分区方案研究 |
7 |
葛金金 |
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底栖动物与水文响应关系的生态流量评估技术 |
8 |
渠晓东 |
正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生态调度的生态流量保障技术研究 |
9 |
张海萍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栖息地面积与水文响应关系的生态流量评估技术 |
10 |
余杨 |
高工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改进的水文变异度评估 |
11 |
向晨光 |
博士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生态补水的生态流量保障技术研究 |
12 |
刘星辰 |
助理工程师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负责基于景观质量与水文响应关系的生态流量评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