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研究会 张伟兵)10月24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规划与计划司在中国水科院召开了水利基建前期科研项目――“治水方略与水旱灾害基础信息”(计投资【2000】473)项目验收会。根据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申请,由徐乾清院士、马宗晋院士、赵春明教高、李坤刚教高、周一敏教高、林文照研究员、李孝聪教授、万军教高、关业祥教高、曹景华教高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后,审议了有关材料,经过质询与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是在98’长江、松嫩大水之后,为加强水利前期基础工作,以及抢救水旱灾害原始档案,于1999年在中央水利前期科研计划中立项。主要任务有三项:治水方略的研究;江河治水典籍《再续行水金鉴》整编;建立1500~1900七大江河水旱灾害数据库。项目内容翔实,部分成果已得到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治水方略研究
该研究课题采用微观与宏观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灾害―自然环境―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完善和充实了双重属性的理论;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是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协调;提出了减灾绿色GDP的概念;通过理论层面的讨论,提出了完善《防洪法》和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的思路和具体建议。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在水利和减灾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被认为是最近10年减灾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并为部领导采纳。
2.江河治水典籍《再续行水金鉴》整编
该项研究主要服务于江河规划治理的前期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拟订中的《中华治水典籍备要》的一部分。《再续行水金鉴》集中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我国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运河的原始水利档案和治水著述。其中包括水位记载,对定量研究河道湖泊200年来的演变等有重要价值。全书共800万字,共分16册,将于2003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发行。此外,该项工作也是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确定的2003年出版的国家重点历史典籍之一。
3.建立1500~1900七大江河水旱灾害数据库
该项研究包括两部分:(1)历史水旱灾害档案(主要为故宫洪涝档案)采集和数字化,实现灾害档案与现代灾害信息样本同一化,最终形成分县的历史灾害数据资源库;(2)实现基于Web/GIS的系统开发,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检索和下载有关信息,实现灾害基础信息资源共享。
最后,专家组认为,项目的成果弥补了灾害及减灾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对于我国宏观政策研究、信息建设、规划和科研工作有参考和应用价值。同时建议:①继续开展1901~2000年水旱灾害数据库建设,以及旱灾故宫档案的整编,以最终完成1500~2000年的水旱灾害信息建设;②继续开展对《行水金鉴》和《续行水金鉴》的抢救性质的整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