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国际水利学大会在韩国汉城召开

2005-11-30 17:58
    第31届国际水利学大会(IAHR)于2005年9月11日~16日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世界各国代表约880人,中国有5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未来的水利工程――机遇与挑战,议题包括有水利信息学、城市与工业水流的管理和安全、水资源中极端事件处理、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态水力学、海岸水系统及淡水危机等多个课题,大会论文集中收录了650篇。

    9月1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IAHR理事会主席主持并致开幕词,当地组委会主席致词及韩国水利部官员致词。学术活动包括:2个大会总报告(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马来西亚灌排局局长和韩国汉阳大学教授);4个主题报告;6个课题的学术论文交流(分会发言和墙展张贴);肯尼迪学生论文竞赛;6个专题研讨会及2个会前短训班等。大会前IAHR理事会召开会议和各专委会会议,会期各地区分会分别举行成员会议,此外还有研究院院长会议、文化之夜和夫人节目、技术展览、会中技术考察、会后技术参观。今年正值IAHR成立七十周年,在大会期间组织了纪念活动,并出版了一本专题文集。

    中国大陆约5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河海、中国水科院、清华、川大、武大、西安理工大、大连理工大、长沙交大、南开、浙江河口所等),另有香港代表12位,台湾代表10位。我国代表积极参与了大会的各项活动,广交朋友,除了出席相关的会议外,还参加了各方面的活动:

    李桂芬以理事会成员身份参加了IAHR理事会;郭军、夏军、吴宝生等参加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王连祥(IAHR-APD秘书长)和王兆印(APD委员)等参加了IAHR-APD执委会会议和APD会员论坛,讨论了2006年印度第15届IAHR-APD大会,决定第16届IAHR-APD大会定于2008年在中国南京举行,由河海大学举办,还同意IAHR亚太分会和世界泥沙研究协会(WASER)于2006年共同组织面向世界和亚太地区年轻学者考察活动,初定参观路线西安―壶口瀑布―黄土高原―三门峡―小浪底(调洪冲沙);

    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等参与组织了题为“Sediment Transport”的短期培训班,清华大学吴宝生教授组织了题为 “Hydraulic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arge Asian Water Projects”的专题讨论会;

    河海大学的张玮教授和四川大学的许唯临参加了理事会召开的院长座谈会;
    四川大学田忠同学参加了肯尼迪学生论文竞赛讲演;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武汉大学、浙江河口科所等16人应邀参观了韩国水资源公社本部及其相关设施;
考察了由汉城市政府投资190亿美元的市中心的清溪川恢复工程和西华潮汐电站和西华湖湿地项目;
    通过与IAHR各个专委会接触,到会的我国代表又有一批进入专委会,如槐文信、吴建华、许士国、甘泓、许唯临、黄穗�、贾仰文等;
    中国代表利用9月13日晚会余时间开了一个见面会,互相介绍、交流情况与信息,约有25位赶来聚会。中国水科院教授李桂芬在IAHR理事会任期(4年)已满,国际泥砂与培训研究中心王兆印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香港大学李行伟教授同时当选。

    本次大会是中国代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大会第二大外国代表团。中青年学者参加会议之后有很深的感触,对国际水力学方面的一些发展与前沿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些新的学科方向有一些接触,同一些了解各国科学家当前正在进行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获取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内容。通过会议交流是我们有机会扣上世界潮流的脉搏,认识到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和差距。我国学者的学术水平不低,但向外宣传甚少,与国际同行交往不够,以后应多参加这类会议。我们中国会员也在不断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过去我们想方设法进入各专委会工作,要做很多努力,这次各专委会主动找我们,要求我们多参加专委会工作。

    我们认为还是有许多不足,有待于不断努力:

    有意识培养和造就一些承担大会主题报告的世界一流学者,有计划的培养参加专委会工作的和担任分会主席的人员。

    鼓励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参加系列学术会议,写好论文,提高论文发言率;作好充分准备,加强会内外活动能力,有的放矢地加强交流效果。

    中国大陆学生参加论文竞赛不多,且从未获过奖。各大学导师需有目标地培养参赛论文,特别要帮助他们提高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争取下届大会有我国学生获肯尼迪学生论文奖。

    积极鼓励和帮助国内学者向国际水力学研究杂志投稿。定向培养能够夺取国际论文奖(如Ippen奖)的作者。(IAHR中国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