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中国水利学会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1年4月成立至1948年的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49年到现在的中国水利学会时期。

(一)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时期(1931-1948)

1931年4月22日,在李仪祉、李书田、张自立、须恺等老一辈水利先驱的倡议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科技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李仪祉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李书田任副会长。

第一届年会于1931年8月30日在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六项提案,会后发表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届年会宣言》、《呈请统一全国水利行政文》等文件。

第二届年会于1932年在南京举行。

第三届年会于1933年10月11日在杭州举行。为便于全国水利行政的统一,年会讨论通过了“水利”的定义,年会还对统一全国水利机关、建议内政部草拟河防法等多项提案进行了讨论。

第四届年会于1934年11月17日在江苏镇江举行。会议进行了董事会改选,张自立总干事介绍了《水利》月刊出版情况,颁发了第一次耕砚论文奖。

第五届年会于1935年11月9-12日在天津举行。会议期间参加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开幕典礼,颁发了第二次耕砚论文奖,通过了“集中水工试验工作尽先充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筹备编译全国水利丛书”等六项提案。

第六届年会于1936年10月10日在西安举行。年会通过的主要提案有:“拟建议政府请另筹河防经费发展水利生产事业免受牵制案”,“规定本会职业道德信条以资公守案”等。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渭惠渠、泾惠渠、洛惠渠等工程。第六届年会后,由于战争影响,学会迁往重庆,年会没能连续举行。

第七届年会于1941年10月在贵阳举行,提出水利建设如何为抗战服务的问题。1938年李仪祉会长病逝。

第八届年会于1942年8月3-5日与中国工程师协会等在兰州联合举行。年会以讨论西北水利为重点。会议提出了“筹备普遍查勘后方水利以利制定全国水利建设初步计划”等提案。

第九届年会于1943年10月与中国工程师协会等在桂林联合举行。

第十届年会于1945年6月7-9日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修订会章,董事会、执行部改选等事项,还就关于三峡筑坝问题向政府提出“三峡应就防洪、航运、灌溉、水力统筹规划配合进行的建议”。

第十一届年会于1947年10月5日在南京举行。会议报告了《水利》月刊的编辑情况和水工名词的编订情况,讨论了会费征收标准和会章修订案。

1948年3月,沈百先、朱士俊等人对台湾水利考察后,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活动基本停止。

(二)中国水利学会时期(1949-2011)

1、创建阶段(1949-1957)

1949年全国解放,新的形势,为中国水利学会重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张含英、须恺、郝执斋在解放后不久就倡议筹建中国水利学会并向有关方面做了一些联系工作,邀请一些水利科学界代表人物共同发起组织学会。从此,武汉、天津、太原、济南、西安等地的水利工作者先后筹组了分会或分会筹委会,发展了相当数量的会员。在全国科联及水利、电力、交通、科学、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56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水利学会筹委会。

2、初期发展阶段(1957-1966)

1957年4月11日,中国水利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学会名称去掉“工程”二字,标志着水利科学研究在广泛性和综合性方面的重大发展。这是全国水利科学技术工作者一次大的集会。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茅以升、王明之、梁思成等到会讲话。会议讨论了张含英“中国水利学会筹备工作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通过了《中国水利学会会章》,选举张含英为理事长,冯仲云、须恺、李锐为副理事长,郝执斋为秘书长。

中国水利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水利学会正式成立。之后,各地方分会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学会,同时有了专业委员会,共组织成立了防洪与规划、农田水利、水力发电等6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1963年9月,全国会员人数已达8000人。

1963年10月25日,中国水利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时召开了综合性学术讨论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张含英连任理事长,冯仲云、何基沣、谭真、郝执斋、须恺、张子林为副理事长,袁子钧为秘书长。之后,学会组织有了蓬勃发展,学术活动也日趋活跃。正当学会活动顺利发展的时候,却被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所中断,《水利学报》停刊,学会被迫停止活动达10多年之久。

3、恢复阶段(1978-1981)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学会开始恢复活动。经中国科协和水电部党组同意,并与交通部、农业部协商,成立了临时常务理事会,负责学会工作领导,办事机构设在水电部科技司。1980年《水利学报》复刊,国内发行6000余册,并与国外23个国家进行了交换互赠。《泥沙研究》、《岩土工程学报》、《农田水利与小水电》等由学会主编或合编刊物也都陆续复刊、出刊。在中国水利学会的影响下,各地水利学会也陆续恢复,到1980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当时29个省、市、自治区都已恢复建立了水利学会。水工结构、施工与施工机械化、岩土力学、水文、泥沙等专业委员会相继恢复和成立,并酝酿成立水力学、环境水利、地质勘测等专业委员会。

4、快速发展阶段(1981-2011)

中国水利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981年2月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推举张含英为名誉理事长,选举严恺为理事长,陈赓仪、张光斗、黄文熙、张昌龄、高原、陶鼎来、谢家泽、林秉南、张泽祯为副理事长,张泽祯兼任秘书长。

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1985年10月29日在重庆召开。修改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严恺连任理事长,杨振怀、陈赓仪、张光斗、林秉南、陶鼎来、黄家权为副理事长,戴定忠为秘书长。

各地水利学会建立了各级学术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国会员人数由“四大”前的34000人增加到54000人并开始吸收外籍通讯会员,专业委员会增加到21个,工作委员会增加2个。1986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水利学会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专集》。

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989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推选钱正英和严恺为名誉理事长,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杨振怀当选为理事长,林秉南、潘家铮、张春园、林祖乙、陈赓仪、徐乾清为副理事长,戴定忠为秘书长。之后,个人会员人数增加到74500多人,分支机构增加到33个。逐步形成了学会自主活动、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1993年12月22日在北京召开。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含英、钱正英、严恺,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镇宁等领导出席大会。会议修改了章程,推选了杨振怀为名誉理事长,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严克强当选为理事长,林秉南、潘家铮、李居昌、陈赓仪、徐乾清为副理事长,李春敏为秘书长。后因李春敏工作调动,郑连第继任秘书长。之后,个人会员人数增加到93300人之多,分支机构增加到43个,归口管理5个国际学术组织中国国家或地区委员会。

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修改了章程,推选汪恕诚为名誉理事长,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朱尔明当选为理事长,窦国仁、梁瑞驹、陈厚群、郑守仁、邹觉新、袁国林、高安泽、张国良为副理事长,冯广志为秘书长。后因冯广志工作安排原因,曹征齐继任秘书长。之后,新发展了20个团体会员,新成立了2个专业委员会。2001年6月在中国科协召开的“六大”上,朱尔明理事长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1999年,中国水利学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4年4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出席会议。会议修改了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朱尔明再次当选为理事长,郑守仁、陈效国、赵春明、曹右安、曹广晶、高季章、张瑞凯、张长宽为副理事长,李赞堂为秘书长。后因年龄原因,朱尔明辞去理事长职务,由高安泽继任,2008年10月,高安泽因身体原因辞去理事长职务,选举敬正书为理事长。之后,学会主办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承担了水利标准化日常管理工作,承担了水利部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工作,开展了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论证的前期工作,发起并主办了“中国水博览会”。新的工作任务赋予了传统学会工作以新的内涵。

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9年5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修改了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推选汪恕诚、陈雷、朱尔明、高安泽为名誉理事长。敬正书再次当选为理事长,顾浩为常务副理事长,匡尚富、张建云、沈凤生、曹广晶、马建华、薛松贵、王乘、雷志栋、殷保合、晏志勇为副理事长,李赞堂连任秘书长。

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5年6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尚勇,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修改了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胡四一当选为理事长,顾浩为常务副理事长,匡尚富、张建云、马建华、薛松贵、李新军、殷保合、徐辉、陈永灿、吴澎为副理事长,于琪洋为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