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小水利”能换来“ 大生态”

2003-06-17 13:18
利用小片土地合理进行水利建设及综合开发,种植优质饲草料,使大面积天然草场得以自然恢复。这种“小建设,大保护”的水利生态建设模式,正得到许多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赞同。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介绍,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正进行牧区水利建设试点。从试点情况看,灌溉饲草料地亩产一般可达1000公斤以上,相当于40-50亩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建设1亩灌溉饲草料地可使20-100亩天然草原得到保护。毛乌素沙地通过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保护天然草原,已使草原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了现在的55%以上,部分地区达到了80%以上。

记者走访了拥有灌溉饲草料基地的牧户,看到他们冬春补饲的饲草料充足。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民阿日并1999年以来,先后配套机电井9眼,发展了600亩水浇地,其中饲草料基地300亩。阿日并家人工种草保证了春季牧草返青时舍饲300只母畜用的饲草料,还可进行短期羔羊育肥。他家年可出栏羔羊近400只,每只获利70元,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除了鄂尔多斯市这种以户经营的家庭灌溉饲草料基地模式外,内蒙古还探索了多种以节水为中心的牧区水利建设模式。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等牧区,在适宜于小型地表水拦蓄工程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地区,兴起以嘎查(村)为单位联户连片开发灌溉饲草料地的形式,开发规模为1000-5000亩。还有一种模式是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面积在30万亩以下的中小型饲草料灌区,如额济纳天然草原灌区、阿拉善盟孪井滩饲草料灌区和赤峰市的达林台草原灌区。

这些牧区水利开发模式尽管不同,但都是通过建设小绿洲,起到“种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的效果。鄂尔多斯市许多农牧民通过发展饲草料基地,改良了承包的大面积草场甚至治理了大片的明沙草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节水灌溉牧户敖永贵,依靠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基本满足了他家牲畜的饲草料需求,使承包的2000多亩退化天然草场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内蒙古大学教授刘钟龄等草原专家认为,生态移民固然是恢复草原生态的治本之举,但实施大规模移民是很困难的。而从牧区水资源条件分析,大面积扩大草原灌溉面积更难以实现。因此,用宝贵的水资源适度发展人工草场,可使大片天然草场的生态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