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是我国内陆第一大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错鄂姆博”,意即“蓝色的湖泊”或“西海”。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故名青海湖。历史上最早关于青海湖的记载,见于郦道元(公元465-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青海湖深居中国内陆,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的东南部,跨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海晏、刚察、共和三县,湖区为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所环绕,形成一内陆盆地。湖泊长109公里,最大宽度67公里,面积4340平方公里。1981年实测湖泊最大水深27米,平均水深17.9米,湖中有沙岛、海心山、鸟岛、海西山和三块石五个岛屿。
对于青海湖的形成,前人有较深入的研究,通常认为该湖泊形成于中更新世(约21万~35万年前),当时湖泊为外流型淡水湖,湖水经东南倒淌河穿野牛山后与曲乃河相连,汇入黄河。晚更新世初湖盆东部地壳抬升,使倒淌河由出流河变为入流河,倒淌河水随之流入青海湖,由此青海湖演变为内陆封闭湖泊。全新世中期(约6000~7000年前)湖泊水位比现今高约20米,随后气候变冷趋干,湖面逐渐缩小,水位下降。原在湖内的黑山、将军台脱离湖泊而成为滨湖孤山:建于湖滨的汉代察汗城现已距湖东岸25公里。古籍记载的青海湖湖面“魏周千里,唐八百余里”,“乾隆时七百余里”正是这种湖泊萎缩的真实写照。
青海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藏族色彩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中外众多科学家来此对其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公元1844~1930年间,先后有20多位国外探险家和科学家来到青海湖。1938年我国地质学家孙建初对湖区进行地质考察后首次提出该湖泊是因地层断陷、倒淌河倒流而形成的科学推论。解放后,青海省水利厅在环湖建立了多个水文气象站,开始收集湖区系统的水文气象资料,并绘制了第一张湖水等深图。对青海湖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始于1961年,从湖泊地质、湖水物理化学、水动力、水生生物、现代沉积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湖泊进行科学研究,并出版了《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1984年中-瑞、中-澳青海湖国际合作研究更将青海湖展现于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表明,青海湖入湖河流50多条,其中较大的五条河流为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以及黑马河。流域气候属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区,气温在一月最低,可达零下30℃;七月最高,可达28℃。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湖面冰封,冰厚可达0.5米。湖区盛行湖陆风,即白天风从湖内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湖内。湖底地形平坦但边缘陡峭,呈“U”字形,25米水深线距岸2.5~8公里,在此范围内水深梯度为3~10米/公里;以外则变缓,只有0.3~1米/公里。青海湖湖滨常见湖堤垄成行,湖堤由湖滨砾石组成。此外,湖东岸沙丘成群分布,高度达百米以上,沙丘紧临湖岸,中间常有湖水淤塞后残留的沼泽洼地,黄沙碧水与蓝天交相辉映,独具特色。湖区现有鸟类163种,隶属15目35科,其中很多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它们主要栖息于湖西的鸟岛;兽类有36种,如小麝、狼、赤狐、棕熊、鹿、藏原羚、雪豹和藏野驴等;湖泊中的鱼类只有湟鱼、硬刺高原鳅和隆头高原鳅。湖区植被类型复杂,按形态主要可划分为:森林植被、灌木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草甸植被等。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开发力度的增强,湖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湖泊面积减小和流域沙化。由于湖西布哈河改道使鸟岛与陆地相连,致使候鸟迁徙。此外,对湖中湟鱼过度捕捞使卵场受到破坏,导致目前青海湖中湟鱼日渐稀少并急剧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