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中国最大的平原型水库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西北部。它西纳淮河、南注长江、东通黄海、北连沂沭,是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过水通道。

洪泽湖水域面积折合240万亩,其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积30.4×108立方米,年入湖水量约342×108立方米,就是说,洪泽湖每年平均换水约11次,主要发生在汛期排洪。汛期后主要是蓄水供灌溉、调水、水产、水运、水电旅游等用。

  洪泽湖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湿地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水生高等植物81种、鱼类67种、底栖动物76种、鸟类194种,其中属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有4种,二类重点保护的有26种。为了保护洪泽湖的湿地生态环境,已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在洪泽湖西部建立洪泽湖湿度生态自然保护区。

  洪泽湖大堤保护着下游苏北广大地区2000万人口,2万平方公里耕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安全。位于泗洪县的下草湾第四纪地层自然保护区,其地质剖面属第四纪地层下中更新统。岩性为灰绿色,浅绿色亚粘土,粘土质地均匀,富含钙质结核及不规划的灰白色泥灰质体以及铁锰结核。所含化石相当丰富,有中国大河狸、虎、象、犀、鹿及龟类等化石,尤以中国大河狸化石最为完整。在湖周有铁锰结核砂矿(C级储量约1亿吨),华东最大的芒硝、岩盐矿藏。

  历史上,洪泽湖有“日出斗金”之说,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洪泽湖的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

  洪泽湖水质在淮河入湖口、近岸湖区、成子湖等湖区属富营养型,敞水区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水质从总体看还是好的,除若干近岸带湖区属尚清洁的三类水外,大部分湖区属较清洁的二类水,但有恶化趋势。曾发生过数次淮河来水严重污染事故导致湖区有30多万人缺乏饮用水,其中盱贻县自来水厂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估计因污染死鱼蟹200万公斤,沿河湖渔业资源遭灭顶之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经过近几年治理,淮河水质已有所改善,污染的威胁,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存在。

  依托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并保护洪泽湖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实现洪泽湖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建设优良湿地生态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发展生物多样性、多层次利用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发展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掠夺式的、不合理的索取自然资源会导致资源衰退,延缓经济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目前,结合治淮,洪泽湖流域已建立了较好的水文信息网络系统,为实时预测预报和调控创造了良好条件。正兴建的新入海水道和配套水利工程,可将抗洪保证率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和300年一遇,为进一步提高洪泽湖减灾抗灾能力和兼顾湿地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结合气象、雨情、水情的预报和工程情况,加强研究,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以及调度的灵活性。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加强流域及跨流域水文气象中长期预报及优化管理模式研究有着更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淮河洪泽湖流域,平均水资源还是足够当地使用的,但其时空变异性很大。特别是干旱经常是发生在较大的范围内。许多情况下需调长江水供本流域用水。加上南水北调需要经洪泽湖供水,因此洪泽湖的水量价值与将长江水抽引入湖的价值相同。为了经济合理地用好洪泽湖水资源,需要引入若干重要措施:

  如建立和完善有偿用水制度;在洪泽湖内多蓄水,并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相结合;发展蓄洪区高效湿地经济;控制流域内的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建设入湖河道内及入湖河口的污染防治缓冲区;发展和建设好全湖自然保护区,提高湖泊自净能力;远景规划实行淮河-洪泽湖分流,经三河闸直排下游,合理开发利用湖区生物资源、提高蓄洪能力、蓄水能力、供水能力并保障航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濮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