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严 恺

 人物简介

严恺,水利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海岸科学研究的开创者。创办华东水利学院。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解决天津新港回淤问题。负责长江口治理工作,为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与长江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组织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为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严恺,1912810日出生于天津,祖籍福建闽侯,其父曾在水师大学堂任教授,其本家伯父是清末大名鼎鼎的学者严复。可严恺在这个书香门第好景并不长久。7岁丧父,11岁又失去母亲,靠着在宁波铁路部门任工程师的二哥严铁生提供经济支持,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幼时的不幸,并没有成为包袱使他沉沦下去,反而培养了他自强自立的性格,激励他的上进心。他小学未上完就跳至中学,而6年的中学课程仅用4年时间就学完了。1929年,由于受到二哥的专业影响,高中未毕业即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33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35年,他在大学毕业并经过两年实际工作锻炼后,报考了中央研究院选派到荷兰的留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30年代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土木专业的第一个中国人。

当年,荷兰不少人对中国人的智能是轻视的,但是倔强的严恺让他们改变了看法。在荷兰期间,他在已精通英语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自学,掌握了荷兰语、德语和法语,为他广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他在荷兰著名的水工专家布鲁克曼教授指导下,顽强地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专业,初步掌握了荷兰围海工程方面的技术。1938年底他取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后,旋即回到了祖国,到抗战后方云南省从事农田水利建设。

1940年,严恺被聘为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1943年,参加治理黄河的工程,先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组主任、研究室主任和工程总队总队长,兼任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河南大学工学院前身)教授。1946年,受聘为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严恺赴上海任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并被上海市公用局聘为港工讲座。期间首创斜坡式海塘,替代了传统的岸壁式直墙海塘,抗浪挡潮效果好,至今依然屹立于杭州湾北岸。

1951年,政务院任命严恺为塘沽新港委员会委员,参加塘沽新港修复和扩建工程;1955年,被任命为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1956年,兼任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现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

严恺开创了中国海岸研究的先河。自1957年起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工作,基本弄清了泥沙来源、细颗粒泥沙运移规律和港口航道回淤过程,为解决天津新港严重回淤、建成深水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的新领域,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1980年,他率领近万名科技工作者,耗资约1亿元,足迹遍及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该调查成果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严恺的一生与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被任命为长江口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研究长江口航道改善问题,并参加上海港扩建工程的技术指导。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我国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技术指导与重要技术攻关工作。1973年,为解决葛洲坝水利工程中的复杂难题,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他率中国水利考察组到美国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技术考察,为工程续建提供了科技资料。葛洲坝建成以后,严恺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他一贯主张三峡工程宜尽早上马,这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94年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997年,他主持提出了长江口南支北槽整治方案,建议开辟12.5米深水航道,使5万吨级海轮和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驶入上海港,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这项工程的第一期工程已于1998127日正式开工。

严恺长期致力于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1975年,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对珠江三角洲的治理方针、防洪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潮排潮灌、联围筑闸等作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整治规划意见,特别是关于水沙西调,保护广州,保护伶仃洋海域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整治工程的实施中逐步得到体现。

严恺创建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1952年,受命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副院长;1958— 1983年,担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1983年,担任华东水利学院名誉院长;1985年华东水利学院恢复河海大学传统校名,任名誉校长至2006年。

严恺为我国水利、交通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应有的荣誉。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1995年他被国际水利科学研究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1996年获首届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86年,荷兰人投资几十亿美元建成东斯赫耳特防风暴大闸,严恺教授称之为水上长城,人间奇迹,独出心裁的荷兰人以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为该工程数十个巨型闸墩命名,其中一个就是严恺墩

治理天津新港回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恺迎来了他事业上真正的春天。1951年,他受命到自己的出生地天津担任塘沽新港(天津新港) 建港委员会委员。自此,他与新港的发展结了缘。塘沽新港始建于1939年,由日本侵略军所建,后淤塞;1951年国家以最快最简单的方法重建。1952年开港后,泥沙问题一直阻碍新港的发展。当时水利电力部一位苏联专家就说,新港的问题很复杂,苏联也没法解决。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严恺始终关注着新港回淤问题。1957年,严恺接手主持了这个连苏联专家也感到棘手的课题,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恺负责的第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对新港回淤问题的潜心研究中,他创立了理论指导、科学试验、现场观测三结合的学术指导原则。理论上,强调海岸动力学、地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描述;进行新港细颗粒泥沙特性和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同时强调研究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对港口气象、水文、地貌等方面进行实地勘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使回淤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严恺组织了国内十多个单位对港口及其周围海域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气象、水文、地貌现场测验与调查,开展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回淤问题经过水文泥沙、地质地貌、港口航道等多门学科的联合攻关,终于突破了细颗粒泥沙回淤难题。

在对新港回淤规律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减轻回淤措施方案的研究。第一期措施包括以下各方面:

1)缩小港内水域面积,以减少进潮量,从而也减少了进沙量和港内回淤量。办法是将港内南疆圈筑围埝吹填,这样可以减少水域6.4 平方千米(占港内水域面积的1/3 强)。根据1959年的初步估算可减少回淤65万立方米,同时还可以减少泥沙进港(避免吹泥港外)和增加陆域面积,供港口发展之用,一举三得。

2)堵北堤缺口。根据1959年的估计可减少回淤量约45 万立方米,又根据1962年的估计,仅在弱风天就可减少回淤量约20万立方米。

3)整修横堤口以内的南北外堤。这样既可以减少回淤(因为通过外堤残缺部分也可带进泥沙入港,估计可减少回淤10万立方米),又可使现在外堤不致继续遭到破坏。

4)改进疏浚技术。首先将停泊地疏浚泥方在港北筑围埝吹填,以免泥浆自然流失,增加进港泥沙;其次尽量避免自航式挖泥船向港外抛泥,而改向南疆吹填;再次改进疏浚技术。以上措施估算共可减少回淤约120万立方米,即约回淤量的1/4

第二期方案主要是延伸外堤。1958年在海河口修建了挡潮闸,对控制港口回淤起了重要作用。

19608月,严恺率回淤研究组赴莫斯科,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初步研究成果,在那里通过了鉴定。这项研究成果,对于多数是淤泥质港口、河口的中国沿海的治理开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严恺带头创建的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两门新兴边缘学科作为铺垫,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的新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成了中国港口、海岸真正主人的中国人、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治理、建设好自己的港口、海岸。

治理长江口航道

1960年,严恺被交通部任命为长江口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严恺充分认识到长江口的重要性以及整治的急迫,他在一份学术报告中说:长江口是我国第一大河河口,在经济上意义重大,上海又是我国第一大港,目前由于长江口的铜沙浅滩和江亚浅滩淤积得很严重,较大船只都要候潮通过长江口进入上海港。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73年,严恺对宝山钢铁厂的选址工作未结合长江口治理统筹考虑深为不满,再三提出建议,但未被采纳。宝钢的选址,在缺乏通盘考虑的情况之下就草率拍板,把厂址选在1万吨级轮船还得候潮入港的石洞口,致使澳大利亚、巴西等国10万吨级的矿石轮船不能直接驶入长江口,必须在杭州湾的北仑港新建深水码头,减载60%的矿石才能进港。而多卸装一次,在当时每吨矿石的成本便增加18元,造成巨大的浪费。

紧接着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厂址码头前沿水深能否保证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国务院于19789月下文指示:一定要在宝山钢铁厂投产的同时,基本上完成防止码头淤浅的主要工程和将口门航道浚深至-7.5米,以确保矿石的运输。为此,197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领导小组,严恺担任小组成员,并兼任科研技术组组长。在他的率领下,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981年提出确保宝钢码头前沿水深的方案,即在长江口南支下段建筑一条导堤的方案。这个方案既能确保宝山钢铁厂码头的水深,也能满足整个长江口长期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严恺关注的重点。

严恺有他独特的水利思想,他认为航道治理不是孤立的,必须同时考虑到工农业生产、城市和港口建设,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以及国防建设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使长江口开发利用收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他还注意到,长江口范围很大,自然条件复杂,牵涉的面很广,全面规划一次完成困难很大,需要的时间很长而生产上的需要又不允许等待。所以,他提出及早进行三沙治理,保证宝钢码头前沿水深。

1982年,严恺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长江口的治理工作必须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力量,要有人总抓落实,还要有个实体办事机构。严恺的意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8272 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派出专门调查组倾听了严恺的意见。接着,钱部长又会同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于825日在上海召开了水利座谈会。严恺在会上作了《关于长江口综合治理及上海市防洪问题》的重要讲话。19839月,国务院成立长江口开发治理领导小组,并于1984年扩大为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严恺受命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科技组组长,参与上海港扩建工程的技术指导工作。

1988年底,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统一规定,领导小组被撤销,长江口治理工作又有可能陷入停顿状态,严恺对此焦急万分,为长江口治理奔走疾呼。

19961月,严恺致信李鹏总理,再次强调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打通直接关系到发挥上海浦东的龙头作用,关系到长江沿岸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关系到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这封信引起了李鹏总理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立刻指示当年3月份组织一次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汇报会。这次会议上,严恺进一步阐述了长江口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邹家华、吴邦国副总理、钱正英副主席以及交通部、水利部、上海市和江苏省等领导一致同意这项工程早日上马。

199610月,严恺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咨询工作,并担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组组长。同年123日,他主持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专家顾问组第一次会议。1997129日,向李鹏总理汇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状况。19979月,国务院又在北京召开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汇报会,严恺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力排犹豫与顾虑,力促整治方案的尽快实施。

1998127日,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开工典礼。从1958年致力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研究,到1998年工程开工典礼,40年潜心于此,40年风雨兼程。

199811月中旬,严恺参加了交通部召开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二、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专家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于1998 127日正式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整个工程虽分为三期,但一、二、三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只做一期而停止二、三期工程,则将会造成河势失稳,并使一期工程的效果难以维持,前功尽弃。因此二、三期工程必须紧接着一期工程尽快进行。他认为,上海港是腹地型的枢纽港,要为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不能只顾上海这个龙头,还必须兼顾龙身和龙尾,这才符合党中央关于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战略部署。因此,严恺建议国务院尽快组织研究,并批准继续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三期工程。

200061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已经完工,航道水深已达8.5米,通航在即。

投身长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19571月,严恺在《华东水利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结合中国国情,高屋建瓴地提出水利科学研究21个方面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水利枢纽工程水工建筑方面的科研方向:在今后12年内,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将配合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开发和水患的防治,以及水运事业的发展兴建许多大型水利枢纽和无数的中小型水工建筑物,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在水工建筑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作为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葛洲坝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水力发电枢纽,更是中国水利的一次探索。19701226日,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上马,严恺被聘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1973年,由严恺担任组长的新中国第一个水利考察组成立,经周总理亲自审批后出访美国。19734—6月,考察组考察了美国的13个州,实地考察了田纳西河等6条河流上的27 座水坝、13座船闸、17座水电站以及其他防洪、灌溉等水利设施,还走访了几个大学与研究单位。1973717日,考察组在考察报告中说:通过此次考察,我们看到了美国近百年水坝建设的经验,也进一步看到,我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短短20年中,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成许多大型水坝的成就。因此,更增强了克服各种困难,多快好省地建成此坝,为征服长江打好第一仗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80年胜利完工。1981年,葛洲坝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向严恺发专函致谢。

葛洲坝的成功无疑给中国水利大大地鼓了一把劲,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诗篇开了一个漂亮的头。但三峡工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一方面看到长江的巨大能源优势,看到化水害为水利后长江上发电、灌溉、航运一片升平景象;另一方面却对目前的开发能力,尤其是长江三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保持与维护深表担忧。1979529日,严恺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他力主三峡工程尽快实施。

1983年,严恺应邀担任长江三峡论证领导小组泥沙专家组顾问和生态环境专家组副组长。19888月,严恺作为中国水利学会的理事长,主持了长江三峡工程对中原湖区影响对河口影响座谈会和长江三峡以上地区历年来沙变化趋势讨论会。通过这些讨论会,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力促三峡工程尽快上马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1989227日至37日,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严恺依然以科学家的严密与思想家的深邃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分析:三峡工程在综合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不是其他方案所能代替的。对这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应该看得更远些,不应限于到2000年发挥效益如何来考虑问题。要充分看到三峡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首先在防洪方面,虽然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但三峡工程却是一项关键工程,对各种类型的大洪水都能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三峡工程除了防洪外,在发电和航运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方案所不能代替的。

1992115日,作为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副组长,严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生态与环境角度看三峡工程》一文,进一步回答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疑问。

他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环境现状:上游自然生态受到破坏,突出的问题是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加重;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洪水位高出地面数米至十数米,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洪灾,洪灾之后,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河口水体污染严重,近海鱼类资源衰减,以及盐水入侵问题等;库区自然生态已遭严重破坏,森林锐减,基本上是向森林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库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也有加重趋势。

严恺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有利影响主要是:首先,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给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灾区环境卫生恶化和疾病流行等,同时也可以减轻洪灾给人民心理上造成的威胁。洪灾的减轻还有利于中下游地区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其次,三峡电站装机1760万千瓦,年发电840亿千瓦时,如以火电站代替,每年需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此外,还可以改善局部地区气候,减少洞庭湖淤积,调节长江流量等。

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库区。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特别是后者,不少人包括某些外国人士非常关心,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实际上,三峡两岸壁高崖陡,随着三峡水位的抬高,旧的景观被淹没,还会出现新的景观,一些淹没文物可以搬迁,水库所形成的人工湖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

不利的影响还有:在城镇迁建和移民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库区水污染加剧,以及对库区动植物的影响等。但这些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

文章中,严恺还就其他几个问题也都作了条分缕析的解释。关于移民及库区人民粮食的供给;关于水库是否会诱发地震;关于三峡两岸如发生滑坡是否会影响大坝安全;关于泥沙淤积对三峡工程的影响;关于水库是否会对荆州四湖土壤产生潜育化和沼泽化;关于对河口地区的影响等。

最后,他仍然强调说:总之,修建三峡工程宜早不宜迟。

文章发表后两个半月,即19924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动议,决定将这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1994225日,严恺受聘担任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

创办华东水利学院

严恺于1952年从上海到南京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并长期担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和河海大学名誉校长。在清凉山下,他身先士卒,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平地起家,艰苦创业,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把学校办成了一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水利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的全国重点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为水利、水电、水运系统及全国各地培养了数万名合格毕业生,从部省级领导到水利基层单位技术骨干,从沿海各省到内地边疆,都有严恺的学生,他们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曾经说过,以严恺院士为首的河海大学的师生员工以及全国其他水利院校的同志们,完成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最大基础建设工程——人才培养工程。钱副主席的评价清楚地阐明了严恺在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鉴于新中国建设对水利人才的特别需要,决定成立专门的水利学院。谁能担此领导重任呢? 华东局和党中央的意见都非常统一:非上海交通大学的严恺教授莫属。但严恺本人对成立单科性质的学院并不赞成,他认为单科性质的院校开设课程必然过于单一,时间一长会造成学生知识面太窄的弊端。出于报国的激情,严恺还是接受了这个艰苦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之初,从校舍到教师,竟然都是租借而来。学院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内,学生也借住在该校的学生宿舍,一部分学生甚至在临时搭起的草棚中上课。且不说寄人篱下使学生情绪不稳,就是正常的教学与管理也有诸多不便,于是,严恺就坐镇基建处,全力以赴抓基建。19521027日,华东水利学院的筹建工作已告一段落,学生也陆续到齐,可以正式上课了。这一天,1027日,成为华东水利学院校庆日。

在大力开展学院基本建设的同时,严恺着重做好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严恺凭着自己多年在水利界的交往与影响,多方游说,再托朋友,找熟人,一有线索就亲自登门拜访。为了给教授们提供好一些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环境,他咬牙买下20幢花园洋房,兑现教授们提出的种种合理要求。为此,当时就有人告了严恺的状,说他为了挖人不择手段,文化大革命中便被扣上了一顶帽子:不遗余力网罗牛鬼蛇神。在他的影响与感召下,著名力学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徐芝纶教授,同济大学郑肇经教授,在同济大学任教时有自己的花园洋房和小轿车的刘宅仁教授等,都来到了南京,组建了一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队伍。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严恺也很注重教师队伍的纯粹与自律。比如当时调一名教师去搞基建,此人却调而不动,不讲理由却迟迟不去报到,严恺听说后立刻要求教工团支部严肃处理,结果该教师被开除了团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决不放松。严恺的精神确保了学院从一开始就有一支纯粹自律、雷厉风行的教师队伍。

1956年,《华东水利学院学报》创刊,严恺亲自写了发刊词,进一步申述自己对这所大学的理想:今后的主要任务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干部质量能更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严恺十分强调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又能够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以及华东水利学院的学院性质提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指导原则,这使华东水利学院走上了作为特色高校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他的教育思想成了他人生的指南针,永远痴心不改地指向事业、指向国家、指向世界与未来。

作为教育家,熔其教育思想和治学、做人之道于一炉的,是他1982年在华东水利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提出的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 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 勇于探索。后来,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江苏教育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中一再申述它的含义。他说: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还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十六字校训是严恺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严恺严于律己,严谨治学,严格治校,他身体力行地实践这十六个字,一丝不苟地做学问,一丝不苟地工作,一丝不苟地做人,几十年如一日。

今天,十六字校训已深深植根于河海人的心中,正激励着河海人为河海大学的新发展努力奋斗,引导着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

今天,河海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以及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方面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设备条件完善的大学之一。

(曹羽中 刘江)

简 历

19128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

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

1933—1935年任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实习员,武昌湖北省会工程处工程员。

1935—1938年在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学习,获荷兰土木工程师学位(Ir.)。

1938—1939年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

1940—1943年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

1943—1947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任技正。1946年任河南大学水利系主任、教授。

1948—1952年任交通大学水利系教授。

1952年创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任教授、副院长、院长,1984年后任名誉院长(校长)。

1956—1983年兼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1984年后任名誉所长(院长)。

1955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5年兼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1976年任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

1979—1983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三、第四届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

主 要 论 著

1 严恺. 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黄河水利委员会,1944.

2 严恺. 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 水利委员会季刊,194522.

3 严恺. 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 水利,1945144.

4 严恺. 潮汐问题. 华东水利,195111.

5 严恺. 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 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571.

6 严恺. 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 新港回淤研究,19631.

7 严恺. 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1975.

8 Some Aspects of Coastal Research Work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Sydney AustraliaMarch1980.

9 Die Forschungs–und Entwicklungs-arbeit des Kustenbaues in China . M.rz 1982. (在德国汉诺大学的学术报告)

10 Coastal and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Problem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JacksonMiss.U.S.A.March1986.

11 Development of Harbour Engineering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Chinese-German Symposium on Hydrology a Coastal Engineering. HanoverJune 1987.

12 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eijingSeptember 1987China Ocean Engineering Vol. 3 No.11988.

13 严恺. 发展海洋工程,为开发海洋资源服务//中国科协三届二次会议全委会论文集——科学发展若干问题探讨.1987.

14 Beach Profile Change under Varying Wave Climate.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MalagaSpainJune 1989.

15 Some Sediment Problems of Silty Coastand Estuaries.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BeijingJune 1989.

16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Delftthe Netherlands July 1990.

17 Port Site Selection along Coast with Radial Sandbank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VeniceItalyOctober 1992.

18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 Multipurpose Project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DenverColoradoU.S.A.September1992. (在美国内务部垦务局作的学术报告)

19 Study on the Behaviors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KobeJapanOctober 1994.

20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 No.41997.

21 严恺. 1998年的抗洪看我国的防洪和水利建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

22 严恺.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3 严恺. 中国海岸工程.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24 严恺. 梁其荀. 海港工程.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5 严恺. 刘国纬. 中国南水北调.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6 严恺. 梁其荀. 海岸工程.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发表文章

最近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