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亭,水利专家,新疆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以毕生精力献身于边疆水利事业,成效卓著。结合新疆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灌区规划设计、平原水库建设、渠道防渗、低水头引水枢纽建设、盐碱地改良等干旱地区诸多水利技术问题。十分注意工程建设与大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后期对环境水利、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调水工程的研究意见,对发展新疆水利事业、树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有重要的意义。
王鹤亭,1910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今江阴市)陆家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在该镇的养根小学上学,幼时便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因家境贫寒,准备弃学,经校长和老师再三劝说,父亲才让他去投考县城的南菁中学。1929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保送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王鹤亭抱着科学救国的宏愿,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学习。毕业后,进入导淮委员会工作。参加了南北大运河淮(阴)扬(州)段我国第一座现代化船闸——淮阴船闸以及扬州邵伯船闸和宿迁刘老涧船闸的设计与施工。
1936年,经选拔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受经济部派遣到当时灌溉农业较先进的印度考察学习农田水利。此期间向国内水利技术刊物大量介绍了印度农田灌溉系统及低水头引水防沙枢纽工程情况,将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介绍到中国。
1940年,王鹤亭回到导淮委员会工作。抗战时撤退到后方的导淮委员会,主要担负四川乌江及綦江的航道整治任务。王鹤亭在綦江工程处任工程师,当时大后方水泥供应困难,他用在印度考察时学到的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石灰石与黏土为原料,成功地烧制了“代水泥”,用于綦江渠化工程。以后又曾在新疆的多项水利工程中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1944年6月,王鹤亭受当时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派遣,以副总队长兼代总队长身份,带领新疆水利勘测总队第一分队来疆工作,当时因盛世才在新疆实行独裁恐怖统治,时局动荡不宁,后不得不按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命令,和他的勘测总队一起于1945年陆续撤出新疆。
1946年春,应张治中要求,当时的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再次派遣王鹤亭率队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省政府在勘测总队的基础上成立省水利局,任命王鹤亭为局长兼总工程师。为了解决省城的粮食需求,他主持设计了红雁池水库扩建工程及和平渠工程,但终因工程款不继,法币贬值等原因,直至1949年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受到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极大信任,先后担任了新疆水利局长、新疆军区工程处副处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并兼任这些单位的总工程师。
驻疆人民解放军部队响应毛主席“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实行军垦。王鹤亭配合部队军垦需要,率领新疆水利局全体技术人员突击勘测设计了一批收效快的农田水利工程,使部队得以在1950年耕种了83万亩土地,超额完成了当时王震司令员要求的耕种60万亩土地的要求。从而顺利地达到了当年部队粮食自给有余。
新疆进行的灌溉水利,一部分是建设新灌区,另一部分是改建旧灌区,比起前一部分工作更为艰巨。王鹤亭深入南北疆各地蹲点,调查研究,结合各个旧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实施步骤。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新疆水利事业发展较快的年代,也是具有新疆特色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年代。主要内容有:①修建平原水库;②在河流出山口处修建弯道式或底栏栅等型式的低水头引水防沙渠首;③在冲积扇戈壁滩上修卵石衬砌输水干渠;④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结合进行土地盐碱化治理;⑤结合旧灌区改造开展新农村五好建设。这期间,王鹤亭作为新疆水利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任职岗位上,对新疆水利建设及水利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鹤亭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新疆水利,主动要求到南北疆各水利工程现场,研究解决一些技术疑难问题。
1978年恢复职务后,他更注重研究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布局等全局性问题,十分关心南疆地区扶贫水利建设,为自治区及水利部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0世纪90年代,王鹤亭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始终不渝地热爱和关心新疆水利事业,多次献计献策,这种为国为民负责的精神,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普遍赞誉。为此,1985年在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授予他“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称号,1990年国务院首批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1956—1990年期间,王鹤亭曾任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新疆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新疆水利学会理事长、新疆水力发电学会理事长、新疆科协名誉主席、新疆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新疆水力发电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鹤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六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五届委员。1976—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78—198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 初出校门就独立承担了现代船闸的设计
1933年,王鹤亭被安排在导淮委员会设计室工作。当时的设计室主任林平一在审核亟待开工的淮阴船闸的设计时,发现原设计有很多错误,重新设计的任务就落在了协助林平一审查的王鹤亭身上。当时,国内还没有修建现代船闸的经验,王鹤亭日以继夜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淮阴船闸的重新设计。
为了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王鹤亭主动请求去工地参加施工,期间他放弃了去荷兰学习水利的机会,在施工实践中锻炼自己。从此事中可看出王鹤亭对技术工作及人生的严谨态度。
2. 考取公费留学,出国学习和考察灌溉工程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部举办出国水利技术人员考试,王鹤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当时印度有不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灌溉水利工程,技术和规模均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西北部地区的干旱环境又和中国北方相近,因此王鹤亭被派往印度学习和考察水利灌溉工程。在出国考察期间,他受有关水利部门的委托,并作为《水利》月刊的国外通讯编辑,除了陆续寄回各种资料外,还撰写论文,向国内介绍印度先进的灌溉工程及技术,对国内当时的灌溉、防洪事业很有参考价值。印度的四年学习和考察,使王鹤亭积累了丰厚的农田水利专业知识,为日后在新疆的开创性水利工作打下了技术基础。
3. 研制“代水泥”,为战时兴修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泥短缺的困难
綦江是重庆附近长江右岸的一条支流,水少滩多不能通航。为战时运输,由导淮委员会负责整治,使其能通航,故需修建一系列船闸。战时重庆水泥短缺,王鹤亭为了保证綦江工程需要,参考古代埃及、印度的“苏建”水泥生产办法,着手研究一种低温结合,具有水凝性,适合砌体使用的胶结材料——代水泥。其原料和水泥相似,但烧制工艺简单,虽早期凝固速度较慢,但后期强度较高,经中央大学材料试验室鉴定后,在工地设厂生产,及时提供给各船闸工程使用。
4.20世纪40年代两度进疆空怀抱负
王鹤亭于1944年受当时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指派,率勘测总队首次进疆,到后不久,即开始修建沙湾新盛渠和勘测设计哈密五道沟石城子河引水工程。但因新疆政局动荡,他和勘测总队一起于1945年陆续撤出新疆。即使如此,他仍根据在新疆期间所调查研究到的情况,写了一篇名为《新疆水利建设与屯垦员之责任》的论文,在当时的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期刊上发表,对新疆的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特点做了阐述,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1945年底,经张治中向当时行政院水利委员会要求,王鹤亭于1946年春再次率水利勘测总队进疆,不久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局,任命王鹤亭为局长兼总工程师。为发展新疆水利事业,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王鹤亭提出扩建红雁池水库和兴修和平渠工程计划,以解决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缺粮问题,并着手修建另一些群众要求迫切的小型水利工程。鉴于当时新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缺乏水泥、钢材的情况,王鹤亭提出和平渠采用干砌片石防冲,对于红雁池水库,亲自设计了水库的泄水闸工程,采用就地烧制的代水泥砌筑闸身。但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终难大有作为,空怀抱负,壮志难以实现。
5. 为驻疆解放军发展军垦筹引水源
为贯彻毛主席关于驻疆人民解放军要大力进行生产建设的指示,王震要求王鹤亭全力配合部队建设军垦水利。王震在接见王鹤亭时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的知识分子少,毛主席要我们好好地用你们。”王鹤亭深受感动。为配合部队军垦需要,王鹤亭率领新疆水利局全体技术人员突击勘测设计了一批收效快的农田水利工程,随后三年继续进行的军垦水利建设,为后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发展新疆灌溉水利和大农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6. 为解决新疆春旱问题,因地制宜研究提出修建平原水库
新疆河流多为山区暴雨及冰雪融水混合补给型河流,春季水量很少,要发展农业生产,扩大耕种面积,首先要解决春季灌溉用水问题。王鹤亭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刻考虑,认为必须修建就地取材的平原调节水库,但在当时条件下,在新疆山区建水库,工程艰巨,非当时经济力量能及。所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王鹤亭提出还是先修建一些平原水库,工程量小,可以就地取材料,便于发动群众施工,投资省、见效快。即使将来上游修了山区水库,平原水库也可以用作梯级发电的反调节水库,使之泄水过程适合春季灌溉用水需要。虽然在我国水利科技界,对建设平原水库有争论,意见不一。但从当时新疆的实际情况看,兴修平原水库的意见是正确的,保证了新疆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满足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至于建设平原水库的一些弊端,可以通过开挖截渗沟和排水沟,以及大量种树来解决。实践证明,20世纪50年代北疆一些在原来盐碱地上建设的平原水库,不仅现在仍在使用,而且其下游垦区由于采取了各项工程和生物措施,已经促使水库周围都变成了好地,而且成为当地优美的旅游胜地。
王鹤亭深入调查研究并组织指导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水库,新疆现有的13座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大都是王鹤亭参加研究审定过的,有的还亲自参加了勘查、设计和施工。特别是巴楚县的小海子水库,库容5亿立方米,投资仅2000多万元。
7. 倡导渠道防渗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新疆的灌区大都分布在河流冲积扇的中下游,而新疆河流在出山口后渗漏严重,水量损失很大,故引水渠首大都建在山口附近,远离灌区。引水干渠一般都很长,且经过坡度陡、渗漏严重的戈壁地段,必须进行防渗抗冲衬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限于技术经济条件,采用了一些干砌片石和卵石的半防渗渠道,但因未充分掌握其技术都不很成功。1957年,甘肃河西走廊研究出了用干砌卵石进行渠道衬砌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王鹤亭立即在新疆组织实验推广,并有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如将渠道梯形断面改为弧形渠底,为进一步增强防渗效果,在干砌卵石衬砌基础上再加灌细粒混凝土等。对灌区内部灌溉渠网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沥青苇席隔层、黏土草泥抹面、沥青砂浆等做防渗处理。在王鹤亭的倡导下,新疆渠道防渗得到迅速发展,且形式多样,材料各异,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技术,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王鹤亭将其加以系统总结,写成《新疆灌溉渠道防冲防渗的经验》论文,分两部分在《水利水电技术》杂志上发表,受到水利科技界的广泛重视,在渠道防渗建设中被推广采用。
8. 改建旧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灌区,渠系零乱,耕地分散,水资源和土地的利用率却很低。由于长期不合理灌溉,致使土壤盐碱化,新疆农村长期滞留在贫穷落后的境地。王鹤亭深入南北疆各地蹲点,调查研究,按照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要求,以军垦国营农场作为新疆旧灌区改造的样板,结合各个旧灌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实施步骤。他提出,旧灌区改建必须从各个灌区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群众,首先做好改建的规划方案,在实施中,必须密切结合生产,不误农时,不影响农民当年的收入,逐步坚持进行。
1964年,原自治区王恩茂书记又对兵团国营农场规划和旧灌区改建试点做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出了以水利为中心的“农村五好建设”方针(五好系指好灌区、好条田、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给新疆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9. 引进创新,形成了适合新疆特点的低水头引水防沙渠首建设技术
新疆引水渠首历史上多建在河流中、下游河段,且系无坝引水,每年春季汛期用梢石料压坝堵水工作量极大,尤其是大量河水无法利用,白白从河道流失。1957—1959年,当时在新疆水利厅工作的苏联专家介绍了苏联在山溪性河道上修建费尔干式(即弯道式)和底栏栅式引水渠首的经验,新疆开始建设这两种类型渠首。但由于新疆河流的水文泥沙状况和苏联中亚地区并不完全相同,且由于新疆水资源紧缺,河流引水比高,因此完全模仿苏联经验修建的引水渠首并不很成功,使用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王鹤亭率领新疆的中青年水利专家及时总结了在苏联专家直接指导下所修建的费尔干式渠首在运行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结合新疆河道水文泥沙特性以及引水比高的特点,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进行深入的探索后,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均有所突破和创新,逐渐形成了有新疆特色的新一代引水渠首建设技术。从渠首类型看,也不仅限于弯道式及底栏栅式,还因地制宜建设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拦河闸坝式及分层式引水渠首。在渠首后面,结合各地不同情况,还建设了渠首泥沙二次处理辅助设施。因此,目前新疆修建的低水头引水防沙渠首建设技术凝聚了王鹤亭及其他中青年水利专家的心血,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建在叶尔羌河上的喀群引水枢纽工程。1958年王鹤亭来到喀什地区筹建叶尔羌河管理处,并任第一任处长。初次建设了喀群渠首,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鉴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建设标准比较低,使用年久损坏严重,故于1983年在原址上全面改建。经过20多年的实践,新疆修建弯道式引水枢纽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在王鹤亭等人的技术指导下,经全面改建的喀群引水枢纽工程建设运行很成功,发挥了巨大的防洪灌溉水力发电的综合效益,被誉为“新疆的都江堰”。
10. 研究提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水利建设模式
王鹤亭根据新疆的自然条件,认为在新疆进行水利建设,首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农田灌溉要结合改良土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上游条件成熟时建设山区水库,梯级水力发电;在平原修建反调节水库;在山口适当地点,修建引水排沙枢纽,下接防渗防冲衬砌渠道;在冲积扇中下游泉水溢水带,地下水开采条件好的地方,建设机电井水源地,集中开采地下水。在广大农村则进行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结合土壤改良的“农村五好建设”;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措施,加强灌溉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控制灌区地下水位,配合农林牧综合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土壤盐碱化,达到稳产高产。王鹤亭的这些水利建设思路,经过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新疆水利建设模式。几十年来,新疆的水利建设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1. 提出建设博斯腾湖扬水站和建设额尔齐斯河无坝引水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和苇业基地。该湖分为东部大湖和西部小湖区,中间有一天然隔堤。开都河流入大湖后,经小湖区流入孔雀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都河曾一度水量偏枯,入湖淡水锐减,湖水位下降,致使孔雀河水量更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下游水电站发电及灌区用水和库尔勒城市用水。当地政府为应急需要,通过扩大解放一渠把一部分开都河水绕过博斯腾湖直接输入孔雀河,以致入湖淡水更加少,大湖区湖水含盐量迅速增长,至80年代初接近成为盐湖。王鹤亭早在“文化大革命”身处逆境的1971—1974 年就曾两次提出建设博湖扬水站以替代原计划的孔雀河疏浚工程,并建议停止经解放一渠向孔雀河输水,以保证开都河入湖水量,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为了说服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王鹤亭又写了《论博斯腾湖扬水站在博湖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作用》一文,在《新疆水利科技》和中国环境水利学会刊物上发表。博湖扬水站建成后经过几年的运行,经实测,大湖水含盐量已明显减少,呈淡化趋势,使博湖成为库尔勒地区一个重要的多年调节、多功能水库。扬水站工程也被水利部评为优秀设计工程。
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湖为乌伦古河尾闾湖,它由大、小两湖组成,大湖称布伦托海,小湖称吉力湖,两湖间有河相沟通。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乌伦古河地区农垦事业迅速发展,农业用水剧增,加之70年代乌伦古河为枯水期,致使乌伦古湖水位大幅下降,湖水濒临盐化,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为改善乌伦古湖水质,发展水产,在1970年就修建了引额(额尔齐斯河)济海(布伦托海)工程,但因引水量有限,效果不大。到80 年代,湖水水质形势更为严峻,王鹤亭和张清臻提出扩建引额济海工程,扩建工程竣工后,才使布伦托海水位迅速回升,从而保护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使渔业生产恢复。
12. 指导柯克雅尔和桑株水库加固工程
鄯善县柯克雅尔水库是“文化大革命”中仓促上马的一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就动工修建。由于设计和施工中的一系列问题,如遇洪水势必垮坝,将威胁下游地区安全。为此,吐鲁番地区已正式报请自治区批准扒坝度汛,县领导和群众都非常着急。王鹤亭曾是该县的人民代表,群众都希望他能设法挽救免于扒坝。王鹤亭在“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没有过问这座水库。但这时他出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觉得如果听任扒坝,人民几年来的辛勤劳动将前功尽弃。为保护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遂甘冒风险,他出面邀请新疆水利水电设计院总工张清臻一起到现场,经实地勘测研究,提出了一个安全度汛,加固处理,免于扒坝的方案。自治区领导同意了王鹤亭等提出的方案,当地立即组织抢险施工。这个水库就这样被挽救了,后经全面加固,充分发挥了效益。
桑株水库是一座用“水拉沙”方法填筑的山区水库。1983 年一次洪水后,发现坝前水拉沙铺盖有多处漏斗孔洞,坝下游坡脚发生滑坡和管涌,水库很不安全,冬季也不敢蓄水,群众很着急。王鹤亭赶到现场,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后认为:铺盖的沙土颗粒受水压力作用,部分已转移到坝基卵石空隙中,只要对沙土颗粒采取上堵下截的加固措施,就可以逐渐稳定。后来按王鹤亭提出的措施处理后,水库得以安全度汛,蓄水量也逐年增加,坝前漏斗亦已消失,水库继续发挥效益。从这两件事例中,也可看出王鹤亭对人民高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13. 主张要因地制宜学大寨,不能千篇一律建造“大寨田”
王鹤亭1977年随集体去大寨参观,对大寨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很受感动。但他以为学大寨,贵在学习其精神;对于修大寨田的具体做法则应该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他认为新疆灌区的地形、土壤条件与大寨有很大不同,位于冲积扇下游及冲积平原的耕地,宜采用适合新疆地形且行之有效的小畦灌溉、沟植沟灌,特别是细流沟灌等灌水技术,新疆一般冲积平原上土地的自然坡度大都能适应。因此在平整土地时,一般可以不要大挖大填,把土地大搬家。尤其是北疆一般表层土壤很薄,只有几十厘米,下面就是戈壁,如果改成大寨式横向水平梯田,不仅土壤大搬家,劳民伤财,而且表层土壤挖去后就会露出戈壁石子,既难于耕作,亦不便浇水保墒。从大寨回来,便去昌吉、沙湾、乌苏等地调查,了解到有些地方盲目搞大寨田,已经不能浇水种地,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影响新疆农业生产。在自治区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王鹤亭就此问题做了发言,并将其发言写成题为《对于我区如何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意见》寄给《新疆日报》编辑部,报社非常重视,很快全文刊出。该意见引起新疆党政领导及各方面重视,不正确的做法及时得到纠正。由此事可看出王鹤亭严谨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优良品德。
14. 晚年仍关心新疆水利建设,对重大项目提出意见供领导决策
为改变南疆贫困面貌,南疆人民迫切希望国家能支援兴修一些关键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1989年3月,自治区邀请国内著名水利专家举行叶尔羌河阿尔塔什水库前期工作可行性论证会,王鹤亭应邀参加。他从南疆扶贫水利任务的迫切需要出发,对阿尔塔什水库项目做了仔细研究,并与国内其他大型水库项目做了类比,认为该水库工程艰巨,投资大,收效慢,近期不宜修建,建议先选一些投资小、收效快的迫切修建的项目,以较快解决南疆一些地方缺水、缺电的问题。建议象阿尔塔什水库这样艰巨的工程项目,待建设条件成熟后再于考虑。论证完后他将意见写成书面材料送交自治区和水利部领导,并被采纳。后来另选了其他工程作为南疆水利扶贫项目,较快发挥了效益。
15. 新疆水利事业的飞速发展蕴含着王鹤亭的奉献和功绩
王鹤亭1944年首次来疆,直至1996年去世,在新疆从事水利工作52年,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疆的水利事业,称他为新疆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当之无愧。
20世纪40年代的新疆,无现代水利工程;至五六十年代许多具有新疆特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得以建成,灌溉面积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王鹤亭一方面如饥似渴地了解和学习外国和外省的各种新技术、新经验;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结合新疆的具体条件和工程实践中反馈出来的信息,不为本本所束缚,也没有被一段时间里“学习苏联”的潮流所镇住,实事求是,结合新疆实际走自己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对个别苏联专家在平原水库等问题上所作出的错误结论进行抵制,最后总结发展形成了新疆山溪性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最初从苏联引进的修建弯道式、底栏栅式引水渠首的技术,经结合新疆情况改进提高后,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引水渠首建设技术,超过了引进时的技术水平,体现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鹤亭虽身处逆境,仍牵挂着新疆的水利事业,主动就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对未来仍充满信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王鹤亭再次焕发了青春活力。此时他虽年事渐高,仍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各个水利工地。经他与中国水利学会联系,在新疆多次召开了全国性专题水利科学技术交流会议,扩大了新疆水利科技人员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
此段时间,王鹤亭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水利、生态平衡等宏观问题的研究上,注意到准噶尔盆地西部及北部为丰水区,而其东部为严重缺水区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并对该地区的水环境条件十分关切,对此问题做了孜孜不倦的研究。此期间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多集中在这些方面,对新疆水利建设、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宏观决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对新疆水利建设布局及国民经济发展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回顾新疆50多年来的水利发展史,新疆现代水利从无到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保障作用。这中间蕴含着王鹤亭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所做出的巨大功绩。
(安德祥)
简 历
1910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今江阴市)陆家桥镇。
1929年毕业于江阴市南菁中学。
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
1933—1936年在南京导淮委员会工程处任助理工程师。
1936—1940年考取公费留学,到印度各地实习考察灌溉及水利工程。
1940—1942年在四川任导淮委员会綦江水利工程处工程师。
1942—1944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正。
1944—1946年任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新疆水利勘察总队副总队长兼代总队长。
1946—1949年任新疆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9—1952年任新疆人民政府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2—1953年任新疆军区工程处副处长兼总工程师,并兼新疆农业厅总工程师。
1953—1956年任新疆人民政府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6—1984年任新疆水利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
1956—1989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新疆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56—1990年先后当选为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新疆水力发电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新疆水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58年兼任叶尔羌河管理处处长。
1958—1988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六届代表。
1976—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78—198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1978—1988年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7—1990年任新疆流域规划委员会顾问。
主 要 论 著
1 王鹤亭. 桩载公式之研究。水利月刊,1936,10(4).
2 王鹤亭. 印度河之特性及其与中国河流之比较. 水利月刊,1937,12 (1).
3 王鹤亭. 印度河水利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工作. 水利月刊,1937,12 (2).
4 王鹤亭. 印度河之防汛组织工作及策略. 水利月刊,1937,12(4).
5 王鹤亭. 印度苏喀活动坝运河工程概况. 水利月刊,1937,12(6).
6 王鹤亭. 新疆旧灌区改建规划要点//1958年新疆水利厅成立30周年大会上报告文件,1958.
7 王鹤亭. 新疆灌溉渠道防冲防渗的经验。水利水电技术,1965(1).
8 王鹤亭. 对于我区如何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意见. 新疆日报,1978-1-7.
9 王鹤亭. 论新疆博斯腾湖扬水站在博斯腾湖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作用. 新疆水利科技,1982(2).
10 王鹤亭. 新疆的坎儿井. 中国水利,1983(1).
11 王鹤亭. 新疆修建引水渠首工程的基本经验. 水利水电技术,1987 (3).
12 王鹤亭. 新疆水利水电建设的战略任务. 新疆水利科技,1987(3).
13 王鹤亭. 关于开都河流域规划中对博斯腾湖治理方案的实践及其认识过程. 新疆水利科技,1987(4,5).
14 王鹤亭. 卡群渠首枢纽工程的设计及其引水排沙方式. 水利水电技术,1989(6).
15 王鹤亭. 新疆的坎儿井研究. 中国水利,1990(7).
16 王鹤亭. 王震与新疆军垦水利事业. 中国水利,1990(11).
17 王鹤亭. 正确对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中原有湖泊的生态变化. 新疆水利科技,1990(2).